科技與藝術的想像維度
Community of Arts & Technolog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精選文章


11-12-2024
在地實驗——三十年始終桀驁不馴關注「科技」與「不明狀態」

[在地實驗]成立於1995年2月28日,創始成員包含黃文浩、陳愷璜跟趙文琪,成立地點位於黃文浩台北市建國南路的自宅。九零年代的台灣,在解嚴之後,許多藝文替代空間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紛紛在初獲自由的年代表達自我主張,替代空間大都是由藝術創作者所組織,為的是在主流之外發表自身的創作,但在地實驗卻不是走這個路線。根據1995年11月臺灣時報的報導,報導上的摘要寫著「在地實驗不是替代空間,像伊通公園、新樂園,當然更不會是畫廊,那在地實驗要做什麼呢?」



11-12-2024
微波—為香港傳送最前線媒體藝術能量

錄映太奇一開始是偏向同好之間互相學習、切磋錄像相關新知的社群。到了九零年代初,Ellen開始意識到亞洲或是東南亞,或者是華人社區都還沒有一個媒體藝術節,但是在歐美自八零年代就已經出現大大小小的藝術節了,這讓Ellen又興起了何不讓Videotage自己也來打造一個媒體藝術節的念頭,並將這個藝術節取名為「Microwave(微波)」——以能量波傳輸的意象,意指將國外最前線的新媒體藝術資訊傳送到香港。


11-11-2024
存檔Pixelache

2024年七月初,當超維度團隊參訪Pixelache位於赫爾辛基的辦公室,準備與Pixelache的長期成員Antti Ahonen與Andrew Gryf Paterson展開交流對話,一進辦公室的門,Andrew即帶點惆悵地說:「這也許是我們最後一年使用這個製作辦公室。」原因是現在Pixelache的辦公室使用率不高,Pixelache的成員與辦公室同事正在考慮換去一個小一點的辦公室。



11-11-2024
Aksioma—盧比安納當代藝術組織

英文中的「aksiom」指的是「公理」,指某種被認為是不言自明的事實或原則的意思。這個詞源自希臘語,通常用於數學和邏輯中,指一個不需要證明的基本假設或原則,所有其他定理和結論都可以從這些基本原則推導出來。然而對Aksioma而言,「aksiom」的字義是其次,在最一開始取名時,他們想的是一個順口悅耳的外國語名字。即使「aksiom」不盡然直接指涉Aksioma做的事情,但或許冥冥之中也暗意他們對於自己做的事是順其自然、不需要有什麼外在理由的發展結果。



10-22-2024
推動更好數位未來的公眾平台—Tactical Tech

2023年的10月4日,Tactical Tech的執行董事兼共同創辦人Marek Tuszynski獲得了Mozilla Rise 25 獎項的肯定。Marek在Mozilla的專訪幽默表示:「得這個獎是個有趣的經驗,尤其是對像我這樣一個社交媒體都沒有在用的人而言,到底是怎麼找到我的?」縱使Marek個人選擇不使用任何社交媒體,但作為一個推動更好數位未來的公眾平台,Tactical Tech持開放態度,活用各種社交媒體作為宣傳工具,與人群互動,同時也觀察社群媒體擷取資料方式。2023年也是Tactical Tech成立的二十週年,Mozilla Rise 25 的得獎榮譽慶祝及彰顯了Tactical Tech在推動更好數位未來所投入的努力和奉獻,以確保網路能夠成為尊重和維護人類價值與權利的空間。


10-22-2024       
集人生大成、延續學習之路—KUBU

以趣味互動作為核心理念,並從事二十多年數位互動設計與藝術創作的Tuomo,最近多了一個新身份——複合式的藝文空間Kulturhus Björkboda(暱稱KUBU)的主人,他與太太Sali兩人在2021年在居住地Kemiönsaari買下一整棟廢棄小學建築,開始打造並經營KUBU成為當地的藝文新據點,也開啟Tuomo與Sali夫婦新階段的人生旅程。


10-01-2024       
北藝新媒畢業生的使命——藝情指揮中心

藝情指揮中心由三位北藝新媒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第六屆的畢業生提姆(魏廷宇)、加七(余佳綺)、紀翰(黃紀翰)組成,從2020年10月媒體上每天都可以看到疫情指揮中心直播今日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的時候開始,每週整理當週的國際藝術新聞,再彙整可深入討論以及聽眾合適吸收的內容、相關的案例或作品,以及觀念思辨,以Podcast的形式與朋友間讀書會的氛圍,每週在線上透過藝術新聞討論藝術與世界的關係,帶來高密度而不失趣的雜談。


09-27-2024       
豆腐-存在於東西當代藝術之間的空白框

Tofu Collective是一致力於創建一個包容性的平台,與華語相關的藝術機構和專業人士組成的國際網絡合作,透過展覽、出版物、委託和活動等跨國活動來推廣華語當代藝術的組織。


01-31-2022       
 「從共有財到NFTs」

數位文化一直是激進想像的來源之一,這種激進想像經常帶有難以置信的烏托邦特質,卻同時也具有迫在眉睫的實際可能性。至此,二種極度相異的視野在此聚合,並且在當前以破碎的方式被實現。

01-31-2022      
從共有財到NFTs:數位物件和激進想像

雖然未來要出現另一種將數位加以組織為資產的方式並非不可能(誰知道呢?),在此歷史時刻,共有財產和認證副本是目前所能被想像出來的激進變化方式,儘管這種激進變化不一定往好的方向發展。

02-28-2022      
非同質化代幣能否用於建立(超越人類的)社群?藝術家於日本進行的實驗

我在一九八〇年代初進入藝術界,得知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1921-1986)這位德國藝術家暨理論家,其作品常以社會、生態,以及精神議題為主題。我從博伊斯的能量流動(the flow of energy)世界觀當中發現了「資訊流」(information flows)的方向性。

03-31-2022      
非同質化代幣的倫理式社會參與—不可能的任務抑或可實現的目標?

一座典型的白立方美術館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桑加(Lusanga)的前聯合利華公司棕櫚種植園舊址上落成啟用。這座美術館成功吸引了在這個「後種植園」(post-plantation)場所創建新生態暨經濟模式所需的資金與知名度。圖片來源:人類活動研究所與剛果種植園勞工藝術聯盟。

04-30-2022       
真正的加密貨幣運動

自從比特幣(Bitcoin)在大約十年前打破了關於貨幣的禁忌之後,加密貨幣領域也發生了許多事。我將在這篇短論中探討當今出現的一些科技政治(techno-politic)手段與許諾。我的見解與直覺來自於早期參與密碼龐克(cypherpunk)地下次文化的經驗。在此脈絡下,我曾編寫比特幣核心代碼,並為其開發提供建議,我幾乎是在無意中寫出後來成為《比特幣宣言》(Bitcoin Manifesto)的內容,我也發表過若干比特幣代碼的早期分支。

05-31-2022      
我的NFT首購,以及為何它不是一次改變生命的經驗

是個好問題!我當時對這股炒作熱潮抱持著懷疑態度,但同時對於能以第一手的實際經驗來形塑對它的看法,我也感興趣[2]。藝術家已經重新思考區塊鏈一段時間了[3]:該如何接觸這個幾年來,以「下一個可用於投機和形成破壞的重大網路科技」之姿出現而看似要取代WWW(全球資訊網)的科技,並將之運用於有意義的方面,像是某種不是受純粹金融獲利邏輯驅動的事呢?因此,我同意以參展做為實驗;身為藝術家,我會有機會以實際行動探索箇中(不)可能性,知道一些什麼,並找到其中的切入點和問題點,再以此進前。

06-30-2022      
貧窮愈來愈難有趣

身處這樣的一個地方中,金錢的確會感覺像是自由,因為它代表一種通用的通行代幣,將人與更廣大的物質和社會關係網絡連結在一起。在這樣的脈絡下,很容易就會把為爭取自由所做的崇高奮鬥,與大賺一筆的掙扎劃上等號。

07-31-2022      
航行於海盜猖獗的藝術之海

臺灣政治藝術家李紫彤,以其創作與在原住民族社群間田野研究的歷程出發,爬梳於現代國家的殖民體制中成型的財產權觀念。並探討如何利用區塊鏈與非同質化代幣(NFTs)、糅合原住民族解殖方法、科技社群的經營方法,將這些科技應用於解殖與自治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