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同質化代幣的倫理式社會參與—不可能的任務抑或可實現的目標?



Ethical Engagement with NFTs – Impossibility or Viable Aspiration?


文|米雪兒.卡斯普札克(Michelle Kasprzak)
譯|王聖智



03–31–2022

︎ 專題
︎ NFT


2017 年,一座典型的白立方美術館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盧桑加(Lusanga)的前聯合利華公司棕櫚種植園舊址上落成啟用。這座美術館成功吸引了在這個 「後種植園」(post-plantation)場所創建新生態暨經濟模式所需的資金與知名度。圖片來源:人類活動研究所與剛果種植園勞工藝術聯盟。


我們可將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s,NFTs)[1]淺顯定義為數位資產的所有權合約。它們已完全征服了創意社群,能夠在策展人影響力所及範圍之外,催生新的網路創作者社群,並且帶來收入。典型的「藍籌」(blue chip)藝術家和富裕收藏家位於傳統藝術市場金字塔的頂端。鑒於藝術界仍為一個菁英社群,藝術家的作品要獲得藝廊代理和銷售絕非易事;如此一來,藝術家便很難抗拒NFTs 的誘惑,因為藝術家可以藉由出售他們在區塊鏈(blockchain)上所發行作品之所有權合約來賺取收入。與此同時,在藝術和業餘收藏方面,仍有數量龐大且多樣化的大眾族群,他們並非菁英藝廊服務的客群,而銷售 NFTs 的網路市集則可填補這個市場缺口。

到目前為止聽起來都很好:敢打敢拼的藝術界外來者(大衛)正在菁英藝術生態系統(歌利亞)之外,做著自己的事來獲取報酬。藝術家以 NFTs 為工具,在藝廊體系之外賺取收入,而 NFTs 亦與銷售平台本身共同催生新的人脈網絡和網路社群。許多 NFT 平台(例如 「OpenSea」 和 「Hic et Nunc」)的混亂無序,既散發著魅力,亦構成挑戰。如果它聽起來這麼棒,那麼究竟是哪裡有問題?

我們不該過度簡化所謂的 NFT 圈,認為它只不過是為各階層的藝術家與潛在收藏家提供了一個無缺點的平台,僅此而已。事實上,每個銷售平台的支持者都有各自的倫理取向和偏愛的創作方向。每一條支撐著交易的區塊鏈也都有其社群價值理念基礎和技術上的考量(包括它們的能源消耗量,本文後續內容將探討這一點)。若我們把活躍駭客經營的開源軟體計畫與天使投資人贊助的閉源計畫放在一起比較,很容易就能辨別出兩者在倫理和技術取向層面的差異,而區塊鏈與 NFT 平台之間也同樣存在著這些差異。仔細的檢視使得平台與科技之間的諸多差異無所遁形。本文將逐一探討 NFT 圈內部的三項主要議題,亦即脆弱的基礎設施、刻意浪費的科技設計,以及 「NFT即提款機」 的現象和對這個現象的顛覆性回應。藝術家的作品巧妙地呈現出 NFTs 的優劣細節。或許這些藝術計畫只是在一個原本前景黯淡的新現實裡隱約閃爍的希望之光,但它們卻極有可能實現真正激進或獨特的創作。首先,讓我們來探討 NFTs 的基礎結構。


脆弱的基礎設施


想想你幾年前原本喜歡造訪的某個網站,然後檢查一下,看看網站的域名是否可以解析,連結是否還有效,是否需要一些久未使用的外掛程式?數量驚人的數位覆蓋物以廢棄網站和計畫的形式遍布於整個網際網路。我擁有的第一個網域名稱,由於我未能及時更新,因而被垃圾郵件發送者和域名轉賣者占用逾二十年。任何區塊鏈(尤其是規模比較小的那些),或是它們所使用的介面科技,在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後是否還能正常運作?數位藝術的平台相當脆弱且易變,在此情況下,實行傳統的收藏模式是否明智?我們已目睹一個著名的平台(即 「Hic et Nunc」)嶄露頭角,大獲成功,卻突然崩潰並且離線,然後(至少對那些未關注詳細情形的人來說)又莫名其妙地重新上線。每一條區塊鏈都有自己的宣傳機器(只要瀏覽在以太坊[Ethereum]、特佐斯[Tezos],以及卡爾達諾[Cardano]等公共區塊鏈平台上任何交易者的 Telegram 頻道便可知),而且你會發現,就像法定貨幣一樣,交易者對市場本身的信心是最重要的因素。儘管我們審慎地預期這類數位遊戲的規則呈現某種程度的混亂無序與不確定性,但在當下因成功(無論你如何衡量它)而得意忘形乃人之常情;即使外掛程式不再運作,連結全部失效,宣傳機器也已經轉換目標,會做長遠規劃的人仍如鳳毛麟角。我們忘卻了「Friendster」 這個社交網路服務網站,以及我們投入其中的寶貴光陰,準備好追求新的體驗。

2014 年,NFTs 迎來了第一波發展,但當時僅取得有限成果,而且那些計畫最終都以相同的方式停止運作,或者早已消失。哈姆.范.登.多佩爾(Harm van den Dorpel)是 NFTs 的早期採用者之一,他對自己早期創建的 NFTs 做出以下描述:「儲存於不可篡改的比特幣(Bitcoin)區塊鏈上的代幣來源資訊——〔ascribe.io,一個如今已停止運作的平台-Ed.〕([ascribe.io, a now-defunct platform -Ed.])——將永遠留在那裡,但實際上,我們再也無法存取它,因為用於檢索它們的網路介面已經停用。」此處所謂的無法存取,意指該 NFT 實際上並不存在,而創作者必須重新鑄造那件作品。這個實例和其他的脆弱性顯示出目前困擾著 NFTs 的其中一個問題,亦即人們並不明白自己所擁有的是什麼東西,而當科技基礎設施在未來消失或崩壞時,該如何保存和持續能夠存取他們的 NFTs。如同許多網路評論員經常掛在嘴邊的說法,人們只須按下滑鼠右鍵,就能儲存大多數作為 NFTs 出售的視覺藝術作品。但這又有何意義?關鍵在於智慧型合約(smart contract)。智慧型合約會公開宣告你已貢獻出有價值的東西來支持藝術家的作品。我們若以今日看待所有權的方式來思考擁有 NFTs 的意義,也就是把 NFTs 視為如消耗品且獨特的物件和體驗,將使得 「只須按下滑鼠右鍵」 這種說法顯得相當怪異。與其如此,我們不如換個角度思考,擁有 NFTs 猶如讓我們的名字出現在美術館的捐贈者銘謝牌匾上,以表明我們認同這位藝術家和這件藝術作品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公開支持他們,希望能貢獻棉薄之力來提升他們的知名度與形象。然而,一般來說,在美術館的捐贈者銘謝牌匾,可能會比我們快速發展的科技領域所支撐的一些數位平台更為持久。因此,我們可以問道:哪些由創作者驅動、受共有財(commons)啟發的格式會應運而生,以確保——或是刻意不考慮—— NFTs 的保存?

圖片來源:KnowYourMeme


設計上的浪費


我們在瞭解 NFT 生態系統的脆弱性之後,也必須反思這項科技的設計本身可能會如何危害地球生態系統。以太坊區塊鏈是 NFT 領域中的市場領頭羊。然而,就其目前的版本來看,以太坊仰賴工作量證明機制(Proof of Work)作為算法上的基礎。根據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起草的比特幣白皮書,工作量證明機制 「…基本上就是一個中央處理器一票(one-CPU-one-vote)。最長的鏈代表著多數參與者的決定,也就是有最大工作量證明的算力投入到這條鏈上。倘若正常的節點控制著多數CPU算力,那麼正常的鏈將成長最快,無任何鏈可出其右。攻擊者若要篡改某個歷史的區塊,必須重新執行該區塊及其後所有區塊的工作量證明,方能趕上並超越正常節點的工作。」

相當簡化地說,工作量證明機制是一個旨在讓 CPU 執行巨量工作的系統。系統的安全性直接取決於須執行多少計算工作,而這樣的計算工作會耗費高額能源成本。以工作量證明機制來確保區塊鏈(例如以太坊)安全之所以會引發爭議,就是出於這個原因。

2021 年 2 月,布魯塞爾藝術家喬安尼.萊默西耶(Joanie Lemercier)在他的網站上發文,同時也在推特(Twitter)上發起一個討論串,敘述他最近投放的 NFT 所產生的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讓他深感震驚。他之前在 「Nifty Gateway」 這個 NFT 交易平台上發表了名為 《柏拉圖實體》(Platonic Solids)的一系列數位藝術作品,這一系列作品在 10 分鐘內便銷售一空。隨後,碳足跡測量組織「Offsetra」 告知他,這 53 件系列作品當中的每一件,都排放了 80 公斤的二氧化碳,而且每次作品轉手,都會耗費等量的能源成本。「Offsetra」 及其顧問安德魯.波諾(Andrew Bonneau)在這場爭論的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碳交易市場(Carbon Markets)在 Discord 伺服器的對話中介紹 「Offsetra」 如下:「處理以太坊網絡對環境的衝擊,以網絡設計的技術面向,以及透過經濟措施彌補與以太坊網絡相關的碳排放,作為整頓這種局面的方法。」 隨著 NFT 市場的成長和藝術家開始開發出可觀的收入來源,碳足跡計算概念在目前的爭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另一位數位藝術家梅莫.艾克頓(Memo Akten)在 《Medium》 部落格平台上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加密藝術不合理的生態成本(第一部分)〉(The Unreasonable Ecological Cost of #CryptoArt (Part 1)),詳細說明了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鑄造 NFTs 如何產生碳足跡。
艾克頓也開發出 「cryptoart.wtf」 這個網站,該網站會估計投放 NFTs 所產生的碳足跡。舉例而言,據該網站估計,某個 NFT 在 SuperRare 平台上鑄造和投放的過程,產生了相當於 2 小時民航機飛行的碳排放量。


「cryptoart.wtf」網站螢幕截圖


對抗浪費


隨著艾克頓和萊默西耶在網站和推特上發表各自的觀點,這方面的討論聲量也逐漸增加,使得所有對此議題的回應和對於解決方案的明確渴望超越了部落格留言和推特等格式所能及的範疇。於是,人們採取主動,在 Discord 上開設一個 「伺服器」。Discord 是一個網路平台,電玩玩家在玩遊戲時,常用它來參與即時聊天。該伺服器起初名為 「Eco-NFTs」,後來改名為 「Clean-NFTs」。在這個 Discord 伺服器上,人們暫時達成共識,亦即採用權益證明機制(Proof of Stake)的區塊鏈(相對於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的區塊鏈而言)所消耗的能源要少得多,所以是一個較佳解決方案;然而,相關的銷售生態系統並未同步發展起來。「卡爾達諾」 和 「特佐斯」 等採用權益證明機制的區塊鏈,尚未發展出成熟的NFT 銷售平台;此外,人們也希望以太坊最終能改採權益證明機制,正如以太坊 2.0 所允諾的那樣。儘管如此,人們依然高度偏好使用建立在以太坊上的成熟銷售平台,相當大程度是因為這麼做有機會觸及更廣泛的受眾,並且賺取更多的錢。在這個 Discord 伺服器上,有些參與者熱衷於試著反駁艾克頓提出的高碳排放數據,這些人大多是用 「火車無論如何都在運行,所以我買一張車票也無妨」 這類比喻來合理化他們的行為。

社群媒體上的相關評論持續不斷,而我發現,NFTs 的擁護者和反對者各自抱持的立場相當兩極化。例如這則推文:「嗨,感謝你分享這件藝術作品。我是 Doodlemancy,我永遠不會創作 NFTs,因為我不是會為了大富翁遊戲的假幣而犧牲環境的滑稽蠢蛋。如果在 NFT 領域裡被認為是藝術的東西讓你感到高興,那麼我那實際上半調子的藝術作品將使你大吃一驚。」 Doodlemancy 在這則推文裡提到NFTs 因缺乏環境信度(environmental credibility)而為人詬病,同時也抨擊源源不絕的 NFTs 創作內容,就像許多人承認的那樣,大部分都是垃圾。

參與 「Clean-NFTs」 伺服器的人數從幾十人迅速成長至好幾百人,而且還在持續增加。該伺服器於2021 年 2 月啟用,起初的討論聚焦於萊默西耶與艾克頓在各自的發文中提到的核心問題:我們能對NFTs 的生態成本做些什麼?是否有可能鑄造 「乾淨」 甚或 「環保」 的 NFTs?若是,如何才能實現?

從某些方面來說,藝術這項主題在這場對話中姍姍來遲。2019 年,Andoni 等人撰寫的一篇重要綜論文章,使人們十分擔憂工作量證明機制演算法所導致的能源消耗。該文引用的資料指出,比特幣交易將耗費高額的能源成本。該文也對作為更有效替代方案的權益證明機制有所著墨(同時還概述了區塊鏈改變能源業本身的可能性,這相當耐人尋味)(Andoni et al., 2019)。因此,當藝術界於 2020 年末至 2021 年初再次擔憂加密貨幣和區塊鏈交易的能源成本時,這些問題早已不是新鮮事。

儘管如此,藝術界卻突然急於搞清楚這個潛在的新財源到底有多髒,畢竟除了最精銳的藝術家之外,其他藝術家都靠微薄的收入過活;漢斯.艾賓(Hans Abbing)的著作 《為什麼藝術家那麼窮?》(Why Are Artists Poor?)便是在探討這個現象。艾賓認為,藝術界之所以能維持這種特殊經濟情況,亦即赤貧的藝術家占絕大多數,主要是因為藝術在社會上的崇高地位。艾賓亦宣稱 「現代的藝術家不會挨餓」,因為他們可從家庭、副業,以及特定的補助中獲得足夠的支持與救濟。NFTs 能否改變這種特殊經濟情況,把財富直接重新分配給藝術家?


藝術家經營的平台與 「Clean-NFTs」


由採用權益證明機制的特佐斯區塊鏈提供技術支持的 「Hic et Nunc」 網路平台,於 2021 年 3 月推出後的短短幾週內便大獲成功,在當時,因 「Clean-NFTs」 而起的爭議正方興未艾。「Hic et Nunc」 之所以能迅速發展,是因為藝術家認為參與其中所面臨的風險並不高:特佐斯區塊鏈的交易手續費便宜[2],鑄造藝術作品的費用( 「礦工費」[gas fees])也相當低廉。對 NFTs 感興趣的藝術家若要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鑄造作品,須支付的礦工費可能相當於數百歐元,而特佐斯生態系統則為藝術家提供了一個風險相對較低的切入點。

「Hic et Nunc」 平台蓬勃發展,讓藝術家開始賺錢與累積追蹤者。在藝術家馬修.普朗默–費南德茲(Matthew Plummer-Fernandez)眼中,「Hic et Nunc」 平台為藝術家提供了 「一種低廉、簡單,而且近乎免手續費的交易方式,藝術家從中獲得的利潤比那些低薪工作要高得多。「Hic et Nunc」 是一個具有公正性與目的性(而非誘惑性與排他性)的平台,沒有什麼功能是多餘的——作為一個用來交易NFTs 的平台,簡潔的設計乃其特點,僅包含交易所需最基本與最重要的功能。」 「Hic et Nunc」 逐漸發展成一個社群,數千位藝術家參與其中,並且在該平台上發表他們作品的 NFTs 供販售。在這個Discord 伺服器上,參與者使用多種語言進行活躍的討論,它也發起如 #OBJKT4OBJKT[3]之類的活動,讓參與的藝術家能夠免費或是以非常便宜的手續費來交易 OBJKTs。參與者逐漸培養出相互扶持的意識,在某些情況下,該平台也能為苦苦掙扎的藝術家提供改變人生的協助。「Hic et Nunc」 也試圖使用 IPFS(一種分散式、點對點的檔案儲存網路協定)來解決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問題。隨著大型、昂貴的藝術作品投放在非公開、純邀請制的平台上,在 「Hic et Nunc」 上培養出的相互扶持意識,便近乎是 NFT 領域的共有財。

環境問題是關於權益證明機制優越性爭論的核心,或至少是那些對此感到擔憂的藝術家在 Discord 和推特上展開對話的主題。學者已注意到,欲準確測量碳足跡有其困難,重要的是須記住 「碳足跡」 概念從何而來:化石燃料巨頭 BP 公眾有限公司(BP plc,前稱英國石油公司)制定這項概念,以便把責任從公司轉嫁到個人身上。在 「Hic et Nunc」 平台蓬勃發展之際,相關辯論亦於 「Clean-NFTs」 和其他網路平台上激烈開展。有人質疑 NFTs 的交易過程究竟排放多少碳,以及如何測量碳排放量;而艾克頓開發的 NFTs 投放碳足跡計算器 「cryptoart.wtf」 也難逃離線的命運,因為藝術家反應說他們在網路上受到該平台使用者騷擾。在諸如使用以太坊的基金會等較為排他性、純邀請制的平台上,藝術家開始嚴厲批評測量碳足跡的算法與形式,並且表示,若把人們隨旅行團出遊和開著柴油車通勤所消耗的能源全部放在一起比較,他們正在做的事其實沒那麼糟糕。

然而,創作社群的想法卻開始產生大幅度的轉變,他們明白那些 「漂綠」(greenwashing)做法所造成的困境,也普遍不相信那些作法具有減排作用。[4]某些對於 NFTs 能源成本爭論的反應是在我們的意料之中:NFT 慈善拍賣會以植樹作為減排的手段(其有效性令人存疑),認為這麼做 「有益於地球」,但這些拍賣會本身卻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不出所料,更廣泛的氣候危機辯論始終是這場爭論的關鍵面向之一,也就是說,我們希望藉由消除自身對浪費資源的愧疚感來維持現有的舒適生活,這與我們一開始就應該盡可能減少資源消耗的理解背道而馳。NFT 市場的迅速發展已讓許多人感到沮喪。舉例而言,佳士得公司(Christie’s)曾拍賣 Beeple 聲名狼藉的暢銷商品 《Everydays》,但最終卻是由加密貨幣投機者——甚至可能是 Beeple 本人——而非著名的藝術收藏家得標。儘管工作量證明機制不乏為之辯護者,但從一開始就得行正確之事的呼籲,以及在 「Hic et Nunc」 和其他開發中的權益證明機制平台上快速發展的生態系統,均大有可為。


在 「快速致富」 之外


雖然 NFTs 可能損害環境,但仍被視為一個文化時刻、一種方法,以及一種賺錢方式;因此,人們對NFTs 的持續顛覆,即為邁向光明未來的進一步證據。艾克頓在 2021 年 3 月關閉 「cryptoart.wtf」 網站時提到:「加密藝術的碳排放量只占全球總排放量的極小部分。我們戮力於實現更大規模的系統性改革時所需的思維模式,已反映在我們的相關行動當中。」談到 NFT 計畫對系統性改革的可能貢獻,諸如 「Peng!」 行動主義團體的 「GoldenNFT.art」 等計畫便相當令人振奮。該團體指出,「遷徙自由是資本家的權利」,因此,他們正在拍賣 NFTs,以籌措購買所謂 「黃金簽證」(Golden Visa)所需的費用,「黃金簽證」 是一項允許大額資金投資者購買歐洲護照的方案。通常情況下,都是單純想要購買歐洲護照的富人取得黃金簽證,但在這個案例中,該團體籌集資金來購買黃金簽證之目的,是為了讓一個尋求庇護的家庭能夠在歐洲獲得安置。其中一個拍賣的 NFT 是 !Mediengruppe Bitnik 創作的一件動態作品,作品中一個大大的 「NO!」 顯示在一張看似難民營帳篷的照片上,當籌募到足夠的金額時,智慧型合約會將照片上顯示的狀態改為 「YES」。

「GoldenNFT.art」螢幕截圖


儘管這項特殊的計畫並未處理氣候危機,而且還在以太坊區塊鏈上鑄造 NFTs,但這項計畫仍然引起了共鳴,說明如何有創意地選擇運用最熱門的加密貨幣之一,以利實現計畫目標,重點在於跨越國界、利用 NFTs 的相關熱潮來處理他們想要解決的問題。由於這項計畫旨在快速賺取大量金錢以實現特定社會目標,他們選擇使用高人氣的以太坊是合理的做法。而對於藝術家社群之間秉持互助精神的小額交易而言,使用特佐斯區塊鏈則更為明智,因為它採用權益證明機制,與此同時,人們也會因盡可能消耗最少能源而感覺良好。

另一個推翻 「NFTs 作為提款機」這種價值理念的近期實例,就是由剛果種植園勞工藝術聯盟(Congolese Plantation Workers’ Art League, CATPC)與荷蘭藝術家倫佐.馬滕斯(Renzo Martens)共同提出的 「Balot NFT」。馬滕斯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一座聯合利華公司(Unilever)棕櫚種植園的舊址上,設立了人類活動研究所(Institute for Human Activities),包括一座白立方形式的美術館,一項培訓計畫,以及一項重要的反殖民專案。該研究所創設了一項培訓計畫,讓該種植園的前雇工接受訓練成為藝術家,而這些人隨後也成立了 CATPC。馬滕斯利用他在藝術界的聲譽使這項計畫大獲成功,提升了 CATPC 成員的形象,並且在世界各地的知名藝廊展示他們的作品。

有趣的是,這顯示出 NFTs 源源不絕內容的活力,及其在藝術界菁英之外運作的龐大創作者人才庫開始分道揚鑣。馬滕斯和 CATPC 已開始著手創作 Balot NFT,這個 NFT 是一尊格外殘暴殖民者的雕像,他們的目的是籌措足夠的錢來買回自己原本在剛果擁有的土地。在美國,收藏這尊雕像的博物館並不支持這項 NFT 計畫,繼而發生衝突。於此,我們再次目睹了大衛與歌利亞之戰:被奪取土地、良好經濟未來,以及所有一切,包含這尊雕像的剛果人民,對上從每次投機買賣中獲利的菁英藝術機構與私人收藏家。倘若 「NFTs 作為提款機」的現象將成為眾多現實情況之一,那麼為何不能讓那些理應擁有土地的剛果人民買回真實的土地,取而代之的反而是空洞的加密貨幣投機?

除此之外,這項計畫還由內而外地反思困擾著 NFTs 的一個實際問題。許多藝術家驚愕地發現,他們的作品或在社群媒體上發布的內容已被剽竊者截取、模仿、精確複製,或直接截圖,然後轉成NFTs,從而獲利。CATPC 的成員試圖為這尊他們無法擁有,甚或無法向目前收藏它的博物館商借的雕像製作 NFT,並將它轉變成他們能夠分享與出售的資產,藉此實現矯正正義(corrective justice)。



荒漠中的花朵


在當今快速發展的 NFT 時代,人們有機會搭乘加密貨幣熱潮的順風車,或是利用 NFTs 的募資潛力進行強有力的社會介入,在移民領域的 GoldenNFT,以及將資金用於如 Balot NFT 之類的正義志業皆為佳例。這個領域無法擺脫剝削、投機,以及對浪費與貪婪揮之不去的疑慮,因為這是加密貨幣圈固有特質的一部分。正如本系列的導論文章所述,史鐸德談到共有財可能會被惡意的利益所包圍,而擁有正向可能性的 NFTs 與智慧型合約也可能輕易地被用於遂行貪婪與盜竊的意圖。藝術家和行動主義者可在下列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持續透過銷售 NFTs 來進行正向的社會改革,以及將資金轉移到需要的地方。普朗默–費南德茲提到的互助社群,以及 CATPC/馬滕斯與 GoldenNFT 團體的激進作為,也清楚說明了我們能夠做些什麼。在此,我們並非身處一片荒漠,而是為新型態的共有財而戰。倘若我們放棄這片領域,把它留給貪婪、可疑的行為者,那麼指責 NFTs 既浪費又空洞的尖銳批判,將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



譯註:
01 | 本文後續內容若單純指涉非同質化代幣,則簡寫為 NFTs;若指涉非同質化代幣平台或領域,則分別簡寫為 NFT 平台和 NFT 圈。
02 | 在作者撰寫本文時,XTZ 的交易價格為 3.20 歐元,而 1 ETH 的交易價格為 2831.02 歐元。
03 | 在 「Hic et Nunc」 的術語中,一個 OBJKT 是指個別的 NFT。
04 | 在這個領域中,值得關注的是即將發表的 「反減排入門」(Anti-Offsetting Primer),這是由路易莎.普拉多(Luiza Prado)開發的一套工具,它將 「為藝術工作者、藝術家,以及藝術社群提供別出心裁且有效的減排替代方案」。


作者簡介

米雪兒.卡斯普札克(Michelle Kasprzak)



米雪兒.卡斯普札克(Michelle Kasprzak)身兼策展人、教育家、作家,以及藝術家的米雪兒.卡斯普札克(Michelle Kasprzak)博士,在數位文化、推測未來趨勢,以及創新等領域的著作頗豐。她目前於荷蘭鹿特丹應用科技大學威廉.德.庫寧學院(Willem de Kooning Academy, Hogeschool Rotterdam)擔任博士後研究員。創意產業獎勵基金(Stimuleringsfonds Creatieve Industrie)在近期亦資助她開發一個關於 NFTs 的研究暨實驗平台。http://michelle.kasprzak.ca



English:

Ethical Engagement with NFTs – Impossibility or Viable Aspiration? by Michelle Kasprzak


「從共有財到 NFTs」 中文報刊出版計畫

計畫發起 | 鄭淑麗、史鐸德、夏多內
專文撰寫 | 菲利克斯.史鐸德、四方幸子、米雪兒.卡斯普札克、丹尼斯.「亞羅米爾」.羅伊歐、康妮莉亞.索爾法藍克、賈雅.克拉拉.布蕾克、李紫彤

編輯策劃 | 超維度互動 Dimension Plus
英文翻譯 | 黃亮融、王聖智
執行編輯 | 陳美璇、陳品伊
視覺設計 | 劉醇涵

本出版計畫系列文章中文翻譯由超維度互動 Dimension Plus 支持,並由維度協力於網路刊載中文數位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