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藝新媒畢業生的使命—藝情指揮中心
訪談與文字整理I陳品伊
10–01–2024
︎ 專題
︎ 20 Something
北藝新媒畢業生的使命—藝情指揮中心
The Mission of New Media Art Graduates from TNUA - Art Command Center藝情指揮中心主視覺
藝情指揮中心由三位北藝新媒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第六屆的畢業生提姆(魏廷宇)、加七(余佳綺)、紀翰(黃紀翰)組成,從2020年10月媒體上每天都可以看到疫情指揮中心直播今日新冠肺炎確診人數的時候開始,每週整理當週的國際藝術新聞,再彙整可深入討論以及聽眾合適吸收的內容、相關的案例或作品,以及觀念思辨,以Podcast的形式與朋友間讀書會的氛圍,每週在線上透過藝術新聞討論藝術與世界的關係,帶來高密度而不失趣的雜談。1
談到怎麼興起共同經營Podcast節目的想法,紀翰說:「本來就是每週聚在一起,要想要一起做點什麼,想要一起創作,然後也有試著發展一些作品,但是後來就不了了之。」既然作品發展不成,那是否可以一起作個媒體?「我們在大學的時候就一直遇到一個問題:我們在跟別人講一些藝術作品的時候,他們都會很直覺地說看不懂。所以我們試圖回應這件事情,大家可以去感受或是聽我們聊,他們也可以對這件作品有更多的想法,而不是只是直接說看不懂就結束。」有了這樣的想法,一開始就想到當時現行有兩種平臺——YouTube跟Podcast,而相較於Youtube已經是一片紅海,Podcast才剛開始,而且後製處理相對快速,跟三人的媒體使用習慣也比較吻合,就選擇了Podcast。
「我覺得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點,就是因為我們是新媒系出來,所以會一直去想,不同的時代有什麼不同的媒介可以去回應大眾?要不然不會有最後這個結果。那時候剛好是Podcast是藍海的時候,股癌跟百靈果開始爆紅,然後台通剛出來。這讓我們思考如何推廣當代藝術,也不會有很多問題,因為很顯然一個有影像的節目的話會有很多授權的問題,然後我們不想要當中國搬運工 2,所以才會把它變成一個聲音節目。然後另外一個很根本的原因是,我們覺得那時候線上沒有任何人在做這些事情,就是在Podcast的領域裡面,沒有什麼人在好好談論當代視覺藝術,所以就決定自己跳下來作。」對提姆來說,藝情指揮中心不僅僅是作興趣的,還肩負某種新媒畢業生的使命感—有靈活使用當代的媒體來作為管道的需要,來好好討論藝術以致於社會與世界的關係。
大致上,藝情指揮中心的運作分工模式是由提姆負責統籌規劃與發想、紀翰偏向執行面,加七主要負責視覺設計跟插畫部分。開始前兩年半,三人都是每個禮拜三會開一次會,討論大家找到想討論的新聞大概六至七則,開會時會全部看完一遍,挑選出比較有興趣的議題,然後再分配工作,像是一人去找過去相關的案例、另一人來去介紹這個藝術家,大家分頭去準備資料,然後每週的禮拜日錄音。然而這個模式進行到第三年開始轉變,一方面是2023年上半年忙於 「 潛艇Submarine藝術空間 」 的籌備,壓縮了節目準備的時間;另一方面也因為已經做了三年,要將新聞涵括在一個大主題之下去講的話,其實都已經講過了,所以就變成是週三完全不討論分工,變成各自預備幾個覺得可以討論的新聞,週日直接錄音。這樣的轉變也源自於整理藝術新聞內容再規劃Podcast節目,這件事本身作來對三人就有收穫,所以如果主題已經講到爛掉了無新意(像是NFT跟文物歸還...),他們就不會再想講一樣的東西。
藝情指揮中心錄音團照
至於這樣會不會很快就缺題材或是失去興趣,導致節目做不下去了呢?提姆說因為他是一個 善於聯想發揮的人,所以可以從很多小的事情裡面試著找到他可以學習到的東西,再把這些東西擴展出來。而加七就比較吃感覺,假設那個內容讓她很憤怒,她就可以講很好。至於紀翰,因為他具有交作業的心態,就算是沒有有興趣的內容,他還是會準備講稿,但是可能就會講不好、討論不起來,也無法被剪進節目內。因此為了避免浪費紀翰太多生命,紀翰近期已經沒有負責預備內容了,在節目中是一個安靜的狀態。
不過藝情指揮中心在探索了三年後,也發現了新大陸。藝情指揮中心在Instagram粉絲基數在2023年11月的時候大約為2000人,但在2023年12月初開始操作IG Reels 60秒連續短影音之後,粉絲人數在短短3個月增加到12000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快速的成長?「過去都有嘗試投放很多廣告,但成效都蠻差的。現在是因為短語音,Instagram可能在演算法上面會主動擴散觸及到不認識的人手上,比較可以推薦給真正是這個客群的人。」實施這樣的策略之後,連帶的現在藝情指揮中心podcast的平均收聽數也翻倍,近10集平均播放數為7400-7500,平均75%到80%的聽眾會完整收聽整集節目。
粉絲人數快速成長靠的不只是某一天三人突然作了一支IG Reels,然後就很幸運地成了。2023年初藝情指揮中心也嘗試用拍影片再放上Youtube的方式拓眾,但是成效不太好,甚至在第一支Reels影片釋出前,藝情指揮中心花了兩個月測試、實作,找出適合的風格與模式,觀眾也不會覺得醜的東西。提姆說:「我們有一個NOTION 3 page全部都在講Reels,像是他的封面怎麼設定?為什麼要有一個人在前面講?我們適合的到底是什麼?原本我們前幾次自己的練習,都太強調我們是Podcast,甚至還會說明我們的角色這樣。但是後來我就在想,觀眾根本就不太會不在乎我們是什麼,他們在乎就是內容跟資訊,所以才做出了現在這樣,我覺得是國內比較少見的風格。因為國內大多數的 Podcast轉到Reels,會太把自己露出來,但我們還是偏好結合影像說故事的方法來呈現,像是某個藝術家我們講了10分鐘,轉換成Reels時,紀翰會找素材給我,我再東拼西湊重新把內容剪成60秒的影片,這就是我們目前合作的方式。」
可以說藝情指揮中心不只是抱著朋友間讀書會分享的心態在經營,想辦法拓眾是關鍵。為什麼是拓眾?提姆很有自信地說:「因為我覺得我們的內容是好的,問題是太少人知道,不是我們內容不夠好,所以我們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要讓更多人知道,這就是我們一直核心在處理的問題。其實我們內部看法也不太一樣,像是加七就覺得沒有啊現有人數就很棒啦,但我不信,我覺得我們的品質值得更多人,我不信受眾這麼少,所以我在想一定是曝光有問題。」
藝情指揮中心在2023年12月11日上傳第一支IG Reels的截圖
新生代藝術家的孵育器?—潛艇Submarine藝術空間
以推廣平台的角度來看,藝情指揮中心扮演的像是空軍角色,如果有個實體藝術空間作為陸軍,可以落地實踐的事情就又更多了。「龐大的資本宛若宏偉大陸,任何較小的資本個體,包含但不限於自由的媒體、多元的藝術和邊陲的文化,都被迫潛藏於周圍的深海中,時刻面對上岸的困難和噤聲的窘境。 潛艇Submarine包含白盒子展覽空間和沉浸式實驗酒吧,試圖透過下潛至未知領域,建立嶄新的藝術社群,調動不同藝術群體的位置,並長期培植新生代的藝術家。透過持續保持高能動性的前衛姿態,成為時代下的實驗感知空間。」這是提姆、加七、紀翰曾經在創始初期加入的「潛艇Submarine藝術空間」最初的定位與目標。
2021年七月中,提姆的大學同班同學彭郁雅主動提議想跟他一起開公司,同學家境富裕是俗稱的富二代,家裡可以提供開公司的資金。不過提姆志不在開公司,反倒提議有興趣成立一個新型態的藝術空間,並且可以做為一個規劃策略顧問的角色合作。2022年初他們正式開始新型態藝術空間的籌備,開始找其他可以參考的空間樣態,以及台北適合發展的空間地段。這時候加七跟紀翰從新媒系畢業兩年,做著跟藝術不太相關的工作,得知提姆在籌備獨立藝術空間,都躍躍欲試地也加入工作行列,接著大抵確定由彭郁雅擔任執行長掌管空間的營運,提姆作為藝術總監主導藝術內容的大方向制定、展覽策畫;加七擔任執行製作落實展覽的完成;紀翰則負責空間設備器材與網站的管理。
在一連串的前期籌備之後,包括租空屋、裝潢、找合作酒商、買設備、規劃展演節目內容、建立網站等,坐落於台北市中山區條通商圈的「潛艇Submarine藝術空間」(後面簡稱潛艇)在2023年6月開始試營運。一樓是白盒子展覽空間、地下室是沉浸式實驗酒吧和多功能綜合空間,甫開幕即有一檔為期一個半月的免費開幕展《看看我們誰在水裡可以憋比較久?》,展出七組國內外藝術家的作品;地下室沉浸式實驗酒吧,則有隨第一季沉浸式影像作品主題「潺 Flow」所推出的限定酒單,而每個週末夜的21:30至22:30也由14位實驗音像、DJ與VJ輪番帶來 「Abyss Zone」 8場演出。4
潛艇地下室沉浸式實驗酒吧
潛艇的一樓白盒子展覽空間走的是高質感的風格,展覽設備如投影機、影音運算電腦、聲音系統多使用頂標規格;地下室採用三面 12K高解析度曲面投影、7.1 杜比環繞音場,搭配特製調酒,營造出共創敘事性與感官刺激兼備的包覆性沈浸式酒吧,為所有登艇者提供最佳聲音及影像觀賞體驗。5 這種一開幕即下重本的投資,跟多數藝術獨立空間在草創期的狀態截然不同。潛艇一開始的經營策略是靠酒水收入,估計可獲一個月80萬到100萬的淨利,這可以讓一樓的展覽空間保持內容獨立開放的狀態,不需要負擔賺錢的任務,內容的製作費可以再透過額外補助申請取得。不過好景不常,這樣的理想狀態沒有維持太久,在潛艇開幕的第二個月,提姆、加七跟紀翰就沒有準時拿到薪水,紀翰無奈道出:「其實回頭看,應該在開幕的時候本金就沒了。」開幕即花完本金,再加上潛艇執行長給合作酒商酒吧營收帳目不清楚且不透明,合作酒商 「納達瑞克N ádarrach」 也在八月中拆夥撤出,原本地下室支援一樓的策略失敗,一樓的展覽空間只好以對外收場租的方式經營下去,策劃與執行內容的三人無用武之地,也陸續在2023年的九月到十一月之間離職,目前還持續在跟潛艇的資方打官司,爭取積欠的薪水還有紀翰代墊的52萬設備費用。而潛艇則在各種官司糾紛中,靠著空間收租暫時撐著。
加七說:「潛艇原本的願景是會有自己策的展覽、徵件進來的計畫、也會開放部分場租檔期,跟給學生優惠的檔期。畢業季的時候,比較多學生會需要用到這樣的空間,或是一些週末,動畫系或是電影系可能會有需要在地下室作一些放映。節奏上,第一年先讓大家認識潛艇,會以我們的策劃為主;第二年除我們主要策展外,開始開放部分徵件;再來就算是來場租,我們也有打算會先篩過,不會跟既有的調性差很多。大體上是支持年輕藝術家,或一些比較實驗的創作。」提姆補充:「我覺得有一個標的物是水谷啦,因為他們是許多獎項的跳板,所以就在思考說,那潛艇能否也成為某種跳板?像是提供機會讓年輕藝術家先去到潛艇展,門檻更低,然後我們也可以提供更多技術端的協助,再讓年輕藝術家可以再去到更多地方展出。」
潛艇選擇設址在林森北路燈紅酒綠的地方,是蠻特別的取向,再加上潛艇是個酒吧,本來就是設定是給一般大眾去的地方,不只是藝術空間、表演場地。在短短一個多月照原計畫正常運作的時候,幾乎每個週末都有演出,潛艇邀請的表演族群又非常的不單一,有數位演算音像、實況主、二次元VJ、電子音樂、當代行為表演,讓這些人都在同一個場合當中出現,可以感受到有一群新受眾的誕生,而這些受眾對於這樣新的藝術聚落是充滿期待,對於潛艇那時候制定的策略跟品味,也有一種新奇的感受。這樣多元的組合符合潛艇取名的願景—「一種下潛又上來又下潛的關係」,不同的族群都可以進來,關心藝術的人會進來,不認識藝術的人也可以進來,形成一種新型混雜的藝術聚落。
對於未來十五年的想像
歷經了潛艇的夢想與幻滅,問及若未來有機會,還會想要營運獨立藝術空間嗎?提姆回應他還是持著開放的立場,但得要好好評估金主的能力、空間地點在哪、規模多大,這些很實際的考量。至於藝情指揮中心是否能持續二十年?對於未來的十五年有什麼想像?三人均表示太遠了難以想像,不過提姆認為自己會持續在藝術圈創作,渴望持續擁有自媒體,不管它是Podcast或是依照到時媒體習慣而轉變成的其他平台,在需要使用自媒體跟大眾對話的時候,能發揮它的影響力。
一個獨立單位要能持續二十年,也許先從設立短期目標,一步一步往前走比較踏實。關於短期的未來目標,三人有著不同的看法。加七覺得維持嘗試Reels前的Podcast模式就差不多,對 加七來說,她重視的是每週聚在一起做一點事,像是累積讀書會討論的紀錄,剛好有觀眾喜歡聽那很好啊,她沒有特別要想要達到什麼目標。紀翰也認可這種類似讀書會的聚會,先不管外在,做這件事本身自己就是是有收穫的;然後在做了三年之後,開始收到一些場館看展邀請,讓他們有更多第一手的經驗分享,他也覺得有這樣的回饋很好,也幫助他們突破只看二手新聞的瓶頸,紀翰期許藝情指揮中心的內容可以更有影響力,也希望連結更多世界各地的特派記者,補充更豐富獨特的素材。基於本來就有持續性攝取藝術資料的習慣,提姆當然也肯定自發性做Podcast帶給自身的收穫,但他更期許的是能不能得到資訊之餘,也可以轉換傳播出去得到實質的金錢收益,得到雙贏效果。他認為不能一直以熱情支撐這件事,在自我心靈成長的同時,也應該要讓藝情指揮中心有被外界認可的價值。
因此,接下來藝情指揮中心還是會繼續使用Reels策略,在拓眾部分,達到今年Instagram粉絲數破50,000;另外實際變現方面,也設了一個小目標,即藝情指揮中心本身一個月,透過業配或是宣傳合作,平均要有一萬到兩萬的月收入,也就是到明年回顧時,2024年營業額至少十二萬到二十四萬,這是藝情指揮中心給自己設下的短期目標與期許。
加七、紀翰、提姆在潛艇錄音的合照
1. 來源:藝情指揮中心網站 https://www.accpodcast.net/
2. 搬運工本義是指在現實中從事貨物搬運的工人,在中國中文網絡上的衍生義也用於指「轉載/轉發的人」的意思。由於在各種搬運行為中,有的是授權的合法搬運,也有的是未經授權的盜用視頻/音頻/圖文資料,所以有時,網絡上也會根據其中「不生產」、「搬運」的含義用作對盜搬行為(盜圖、盜視頻、盜文章等)的嘲諷。3. 多功能的筆記軟體。
4. 來源:非池中展訊https://artemperor.tw/tidbits/14744 5. GQy雜誌 https://www.gq.com.tw/article/%E6%BD%9B%E8%89%87-%E8%97%9D%E5%BB%8A-%E9%85%92%E5%90%A7-gqbar
關於訪談者
提姆
新媒體藝術創作者,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作品大部分為動態影像、音像和電子裝置。探索文字和語言轉換為影像時的各種關係,包含失真、互相指涉、不同線性敘事對應等。
加七
為了五斗米折腰的打工人,畢業於北藝大新媒體藝術學系。在藝情指揮中心內除了錄音也負責封面插圖繪製。
紀翰
自由工作者,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新媒體藝術學系。提供網頁開發及科技藝術作品的技術支援。